1. <wbr id="fmee0"></wbr>

          <form id="fmee0"></form>

        1. <form id="fmee0"><source id="fmee0"></source></form>
          <nav id="fmee0"><listing id="fmee0"></listing></nav>

          商用車鑄就自主創新發展典范

          發布日期:2023-08-01· 中國汽車報網 李亞楠 編輯:孫偉川
          李亞楠 編輯:孫偉川

          中國汽車工業秉承強國初心而來,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奮發而上,經過70載砥礪奮進、自立自強,走出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蛻變之路,如今已屹立世界汽車工業之林。
            回眸70年崢嶸歲月,商用車在中國汽車發展史上書寫了自主擔當的勵志傳奇。如今,我們可以自豪地說,與國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商用車,稱得上是中國汽車工業的基礎和脊梁。
            一、蹣跚中起步 結束“萬國造”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業待興。彼時,中國汽車工業基礎差,且不具備造車能力,滿街跑的都是從國外引進的“萬國牌”汽車。
            1949年12月,毛澤東主席訪問蘇聯,參觀了斯大林汽車制造廠??吹教K聯先進的制造工藝,他對隨行人員說:“我們也要有這樣的汽車廠?!焙髞?,這句話被認為是為中國“汽車夢”播下了一粒種子。
            1953年7月15日,隨著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以下簡稱“一汽”)正式奠基,中國汽車工業開始破土萌芽。
            1956年7月,第一輛國產解放牌汽車——解放CA10型載重汽車總裝下線,結束了中國不能制造汽車的歷史,也激發了全國的造車熱潮。以二汽為代表的汽車廠、為整車配套的零部件企業和一批專用車生產企業相繼誕生,通過擴建和技術改造,我國中型載貨汽車的產能和技術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1958年3月10日,第一輛NJ130型2.5噸“躍進”牌載貨汽車駛下生產線,宣告中國輕卡時代的來臨;1960年4月,中國重汽前身濟南汽車制造廠通過艱苦奮戰,成功試制出第一輛黃河牌JN150型8噸載貨汽車,拉開了中國重型汽車工業發展的序幕。
            當卡車行業進入快速發展軌道之時,作為商用車市場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客車行業也緊跟時代發展步伐,與時俱進、不斷向前。1957年,上海、北京兩地的客車裝配廠采用國產解放牌CA10型底盤和全部國產設備,試制出全金屬結構車身的五七型客車,成為我國首款完全自主制造的國產客車;70年代開始,國內客車生產企業紛紛采用卡車底盤,大批量改裝生產大型單體客車和鉸接客車。
            這一時期,雖然國內缺乏工業基礎和配套產業鏈,但中國汽車人勇于探索,不僅解決了中國汽車工業“有沒有”的問題,還實現了由“全盤從蘇聯引進”到“自力更生為主、引進為輔,獨立自主建設”的轉變,初步建立了中國自主的系統設計和開發能力,形成以載貨車為主的汽車工業生產體系。
            二、引進吸收促發展 告別“缺重少輕”
            1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中國對外敞開了大門,技術引進熱潮席卷中國汽車工業。在商用車領域,斯太爾、五十鈴整車技術引進成為這一時期的標志性事件。
            1983年12月,中國重汽集團的前身——中國重型汽車工業聯營公司與奧地利斯太爾公司簽訂重型汽車制造技術轉讓合同,全套引進斯太爾91系列重型汽車整車技術;1985年,第一輛斯太爾91在四川汽車制造廠下線;1989年,第一輛國產斯太爾在濟南汽車制造廠下線。這是當時為解決我國汽車工業“缺重”現狀而引進的項目,改變了中國重型汽車的市場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考慮到汽車工業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整體,斯太爾技術引進項目還包含重型商用車關鍵總成的引進,如發動機、車橋、變速器、車架、制動系統等。目前,在國內占據重要位置的零部件廠商,如濰柴動力、法士特、漢德車橋等都是在斯太爾技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在此后的20多年時間里,斯太爾技術成為中國重型汽車的主要技術平臺,使中國的重型商用汽車制造技術向世界先進水平邁進了一大步。
            “少輕”也是當時中國汽車工業的軟肋。1985年1月,國家汽車行業主管部門采用技貿結合的方式,與日本五十鈴汽車公司簽訂《五十鈴N系列載貨汽車技術轉讓合同》和《五十鈴N系列輕型載貨汽車駕駛室技術轉讓合同》。這次技術引進的影響極為深遠,奠定了我國輕卡行業從改革開放到其后30年的競爭格局。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國內的輕型載貨車廠商推出了許多以“鈴”字命名的輕卡系列產品,并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至此,我國汽車工業“缺重少輕”的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同時,中型載貨車也通過技術改造實現了產品升級換代。
            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個10年,是我國商用車技術發展最快的一個時期,也是我國卡車行業的第一個“黃金十年”。在自主卡車領域中,既有中型卡車解放CA141和東風EQ140的同臺對壘,也有重型卡車黃河JN162、紅巖CQ30290和鐵馬SC2030的激烈競爭。在國外技術引進上,羅曼、奔馳、斯太爾、太脫拉和日產柴等車型與技術相繼在中國“落地生根”。與此同時,我國客車行業不僅突破了卡車底盤的限制,形成了規?;a,還在1988年推出國內第一款臥鋪客車。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車型已經退出客運市場,但它在我國客車歷史上卻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積極改革 不斷提升實力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我國汽車工業的任務逐漸從最初的打基礎轉變為發展民族汽車工業。在這段時間,我國商用車行業吸收國際先進技術的路徑也開始走向了引進消化再創新的新階段。
            進入上世紀90年代,我國客車行業找到了實現自我突破的最優途徑,就是引進技術、合資合作生產。當時歐、美、日、韓等地區在國際客車市場上具有很強的技術優勢,因此我國企業技術引進也不外乎歐美和日韓兩條路線,方式主要為技術合作或合資建廠。其中,采用歐美技術路線的客車生產企業較多,代表車型有北方尼奧普蘭、安徽凱斯鮑爾、西沃客車、亞星奔馳、申沃客車等,采用日韓技術的典型代表為沈飛日野、桂林大宇、四川豐田柯斯達等。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自主品牌客車開始崛起,其發展速度之快、勢頭之猛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自主品牌客車快速發展的標志,是股份制企業和民營企業等企業形式的出現,當時走在前列的客車企業已開始謀求上市,為企業發展引入新動能。
            進入2000年,中國已成為世界客車生產大國,無論是在公路、旅游客運市場,還是在城市公交領域,我國客車都有不俗的表現??蛙嚿a規?;?、集中化程度不斷提高,逐漸形成以“一通三龍”為代表的中國客車第一陣營。為適應我國高速公路快速發展,各家客車企業開發出眾多公路、旅游客車、旅游觀光客車;為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導綠色出行,出現了多種形式的公交車,比如低地板公交車、新能源公交車、機場接駁擺渡車等。這一時期,中國客車行業展現出勃勃生機。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培養適應市場經濟能力,也是國內卡車企業必須面對的挑戰。這其中,思路靈活、動作較快的當屬福田汽車。1996年,福田汽車白手起家,以“百家法人造福田”的模式,從地方國有企業轉型為股份制公司;1998年福田汽車股票上市,由生產四輪農用車的小廠發展成擁有全系列卡客車的國內知名商用車制造商。
            此后,歷史“包袱”沉重的國營重卡企業也下決心進行市場化改革。2001年1月~2003年1月,原中國重型汽車集團面臨虧損倒閉,國務院決定對該公司實施改革重組,下放至山東、陜西和四川(重慶成為直轄市前)進行地方管理。2001年1月,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2年2月,陜西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2003年1月,重慶紅巖汽車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原中國重汽集團下屬的3家企業在重組后獲得新生,通過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改革管理體制以及堅持制度創新,使3家企業從破產邊緣逐漸發展成為我國重卡行業的中流砥柱。
            改革開放帶來的管理體制上的政企分開和市場競爭環境的改變,給商用車生產企業增添了更多自主權,有效調動了企業在經營上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增強了商用車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對市場把控能力。
            四、自主創新驅動 趕超國際先進水平
            2010年,我國商用車市場收獲了有史以來的最好業績。重卡銷量首次突破百萬輛大關,客車銷量打破歷史紀錄,整車出口達到26.19萬輛……一份份亮眼的成績單,無不證明我國商用車行業已步入發展快車道。
            不過,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達到歷史高峰后,國內商用車銷量開始逐年下滑,從持續幾十年的賣方市場徹底轉變為買方市場。
            此前,由于我國商用車企業一直“不愁銷量”,提高工藝、改進產品的動力較小。隨著市場經濟帶來的競爭壓力持續增大,企業逐漸認識到進行技術改進、提高產品性能的重要性。逐漸地,我國商用車產品與服務開始向高端化、精細化發展。
            在這一過程中,商用車企業采取了多種方式。一方面,與國際商用車巨頭合資合作;另一方面,不斷挖掘自身潛力。例如,排放升級一直是商用車行業關注的重點,近年來,各家企業都在加大研發力度,力求推出符合標準和用戶需求的車型。
            經過市場競爭、體制改革、合資合作、技術引進、自主創新發展,以及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商用車市場不斷向好,并在2018~2021年步入快速發展期,特別是重卡市場,連續4年銷量突破百萬輛。在這一時期,商用車企業也逐漸做大做強,在國內市場牢牢占據行業主導地位,在安全、環保、動力、經濟、舒適和可靠性等產品技術指標上,接近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各家車企也集體向高端市場發起沖擊,包括解放J7、重汽黃河、陜汽X6000、上汽紅巖H6、江淮V7等國產高端車型不斷引領潮流,已具備與外資品牌抗衡的實力。
            五、加快電動智能化轉型 憑實力角逐國際舞臺
            經過多年艱苦奮斗,我國商用車行業連續多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商用車生產國,自主創新、自主可控成為商用車行業制勝法寶。以新能源化、智能化為突破口,中國商用車更是搶占了先機。
            自2009年初開展“十城千輛”示范工程以來,我國新能源商用車產業在政策支持下,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且核心技術自主的歷史性突破。尤其是新能源客車,借助補貼政策的“東風”,我國新能源客車行業一路高歌猛進,在應用規模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近幾年,在“雙碳”戰略目標以及汽車“新四化”浪潮的推動下,中國新能源商用車步入快速發展通道。2022年,我國新能源商用車爆發趨勢更加明顯,累計銷量33.8萬輛,同比增長78.9%,呈現出市場規模和發展質量雙提升的良好局面,是提振市場大盤的重要力量。
            受政策和市場雙重驅動,我國商用車企業密集發布新能源商用車戰略,加大對新能源商用車的投入,根據換電、充電、燃料電池等新能源技術路線的特點,結合不同產品類型、不同運營場景,探索換電重卡、融資租賃、運力服務等多種商業模式,促進新能源商用車滲透率不斷提高。
            在我國新能源商用車產業取得規模全球領先的同時,智能化進程亦不斷加速。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商用車已逐漸從單一的運輸工具轉變為新一代移動智能終端,商用車智能化、網絡化技術正在特定場景中加速落地。例如港口、礦山等低速場景已實現L4級自動駕駛技術的初步商業化運營,干線物流、Robobus等場景的L3級自動駕駛技術已產生商用價值,末端無人配送也實現了常態化運營。
            得益于長期的技術積淀、穩定的供應鏈體系,我國商用車企業在新能源技術、智能化研發與應用上贏得了先發優勢。
            除此之外,國內商用車企業在海外市場上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商用車出口36.1萬輛,同比增長31.9%,呈現出量質齊升的發展特征。作為“中國制造”出海的一張靚麗名片,中國品牌客車在全球客車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包括宇通客車、蘇州金龍、中通客車等旗下的客車產品先后奔赴海外,全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此外,我國卡車市場也展現出較為強勁的出口勢頭。今年1~6月,卡車累計出口27.6萬輛,同比增長37%,成為拉動卡車市場增長的重要力量。
            隨著出海步伐的加快,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商用車企業將目光從亞非拉地區轉向歐洲市場,并從簡單的國際貿易逐漸發展為直接投資模式,通過海外建廠、本土化生產和營銷、共用技術定制化開發新車型等多種方式,在海外獲得了一定的市場基礎,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70年的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經過歷代汽車人的不懈努力,中國商用車產業實現了從借鑒模仿到正向研發,從市場換技術到反向技術輸出的轉變和跨越,挺起了中國汽車工業強國的脊梁。
            面向新征程,中國商用車產業要積極應變、求變、謀變,堅持創新和變革雙輪驅動,加快轉型升級發展步伐,秉持開放、合作的理念,主動接軌國際標準,與世界產業鏈深度相嵌,努力踐行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中國汽車強國夢。

          熱門推薦
          不卡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下载,色综合中文字幕无码,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中文字幕熟女乱码,亚洲欧美丝袜久久精品